中國虎網 2018/8/30 0:00:00 來源:
未知
“《中國大健康產業地圖》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生物醫藥領域企業數量只有50多萬家。但是到了2018年,中國在生物醫藥領域的企業已經達到198萬家,接近200萬家,相當于用5年的時間增長了3倍。”
近日,在由浙江省健康大數據創新技術產業聯盟主辦、火石創造承辦的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數字化百人研討會上,火石創造CEO楊紅飛談到生物醫藥產業近些年在我國的飛速發展,他提到今年3月份國家高新區一共批了168個,其中就有超過50個是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第一產業,可見生物經濟已然成為繼信息經濟之后新的經濟形態。
生物醫藥產業未來發展洞見
這是一個智能商業時代,生物醫藥行業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這個變化就是生物醫藥產業也在跟智能時代開始結合,例如GSK、強生、武田等大公司紛紛跟進AI領域,想要挖掘這個“深礦”。
楊紅飛介紹說,生物醫藥產業是一個特別明顯的知識型的產業。如果能夠利用好技術進一步放大我們的腦力,那將極大地加速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進程;诨鹗瘎撛斓拇髷祿治,他們發現了這些:
一是生命健康領域的企業規模會越來越小。2017年新增的生物醫藥的企業有31萬家,這里面技術驅動型的企業在更快程度地上升。對于未來的生物醫藥領域企業來說,協同的方式會是它主流的創新創業模式。
小企業不能夠去做所有的數據,它只能專注在一點上,大量的資源需要通過外部的方式做協同。猶如今天所有的電商企業不會有自己的客戶管理系統、財務系統、倉庫管理系統,他們都不用自建這些系統來獲取資源,而是偏重產品、服務。
二是生命健康領域的交易會高速增長。數據發現,政策所帶來的變化明顯,不管是藥品上市許可管理制度(MAH)還是港交所等方面的政策,由于這個領域周期特別長,資本進入周期的時候,大家會有猶豫。這個領域之前都不太受人重視,不過當所有的過程成果都可以被交易的時候,交易頻次變大,這個產業就會涌入更多的資源和資金。
對于未來生物醫藥領域的發展,火石創造認為將有這樣幾個趨勢:1.創新的個體化。未來越來越多的創新一定是由中小型機構做出來的。怎么樣能夠幫助他們去加速這個進程是關鍵;2.關鍵節點規;。在有一些資源和關鍵節點上需要講規模效應,關鍵節點會帶來這個產業資源的集聚和動能的發展;3.產業需要更彈性的金融體系。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信貸體系還沒有和生物醫藥產業特別緊密的結合;4.基于數據的大規模的組織協同。
靠園區、靠補貼?生物醫藥產業如何“超車”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總經理王文禮介紹,從現在國內市場來說,生物醫藥的企業要想后續有發展,它的方向仍然是向高科技園區傾斜,尋求發展途徑。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從各項設施,人才、資本的集聚上來看,高科技園區的這些集聚都是非常好的。如果你只單獨在一個城市里辦一個企業,時間長了,周邊的配套設施跟不上,發展也很困難。
對比之下,國家新藥咨詢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家組成員朱迅的看法是政策的引導對于企業的持續發展是重中之重,在這方面生物醫藥企業和高科技園區的合作應該是相互的。
格諾生物創始人董事長何偉也有不同觀點,他指出,生物醫藥企業發展應更多依靠企業自身和民間資本,完全依賴園區、完全靠政府的補貼并不現實。而且落到適合產業發展的地方是關鍵。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